【“两山论” 央企实践⑦】华侨城集团: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b体育官网

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 新闻中心 > 国资动态

【“两山论” 央企实践⑦】华侨城集团: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0-08-20 00:00:00 发布人:中煤地质

【编者按】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15年来,在“两山论”的引领下,中央企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将企业生产经营与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在不断实践中续写“两山论”新篇章、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8月15日起,国务院国资委网站推出“‘两山理论’ 央企实践”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文化旅游央企,华侨城集团在全国60余座城市的文旅项目布局中,始终将“生态环保大于天”的理念贯穿企业发展,尤其在参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秉承“生态优先、环保先行”原则,强调当地对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基于土地伦理的产业导入以及城镇综合治理的质量提升,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城市价值提升,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

保护城市生态绿洲,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多年来,华侨城集团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始终坚持对自然与生态的保护和尊重,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倡导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自然教育,举办环保公益活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管理湿地,打造原生态城央“绿肾”。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等多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享有“地球之肾”之誉。

地处深圳繁华中心区的华侨城湿地,曾是深圳湾海岸线的一部分,保留了填海前的一段红树林湿地,这里也是国际候鸟迁徙线上的重要中转站之一,拥有种类丰富的动植物。为了保护好珍稀生态资源,华侨城集团2007年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接管这片湿地,秉承“保护、修复、提升”的原则,历时5年,耗资逾2亿元对湿地进行保护性修复、持续性提升,并每年投入逾800万元运营成本,将其打造成为中国唯一地处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

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

在多年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华侨城以“还自然一个自然的状态”的理念,从候鸟保护到生态系统全面思考与探索,在都市中心区保留了一片属于野生动植物的乐园。经过长期精心规划和管理,深圳华侨城湿地目前已记录昆虫近200种,鸟类超过170种,总体动植物超过700种。

作为城市中央的生态公园,深圳华侨城湿地自2012年营运以来,采取类似保护区的管理,对市民实行“免费开放、预约进入”,在保证湿地公共开放性、公益性的同时,又确保了湿地生态系统和功能的完整性、自然性。得益于悉心运营,深圳华侨城湿地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全国面积最小的湿地公园,也是深圳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除了修复、保护深圳华侨城湿地,华侨城集团还结合自身业务发展,在全国各地探索生态公共空间建设,例如武汉东湖湿地、南昌象湖湿地、顺德桂畔湖湿地、成都府河上游绿化带建设等等,同样秉持“生态优先,环保先行”原则,依托湿地的自然生态,以创新的理念与模式进行修复,在湿地的保护与创新建设中引导市民关注环保、保护生态,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

开展自然教育,传播生态文明。依托湿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华侨城集团积极举办公众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共建生态文明。华侨城集团旗下华侨城房地产公司与华论坛企业家会员、理事发起并成立了深圳市华基金生态环保基金会,以“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宗旨,落实华侨城集团对生态环保领域的建设方略,全力支持开展湿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及项目,并着力打造了“自然教育”和“零废弃”两大品牌项目。

湿地志愿者正在开展自然教育

在自然教育工作中,华侨城湿地先行先试,开创“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创新管理模式,成立全国第一所自然学校,并秉承“一间教室、一套教材、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的“三个一”运营模式,致力于组建环保志愿教师队伍,通过公益的自然教育课程及环保理念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自然、体验自然;同时,积极在全国援建自然学校,培养自然教育人才,输出可复制性自然学校建校指南,截至2019年底,已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援建了56所自然学校、73所湿地学校,连续5年开展了共18期研讨培训班,输出自然教育骨干3000余人,编撰自然教育教材32本。

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携手环保志愿教师研发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多元化课程,包括红树课程、自然fun课程、小鸟课堂、小小探险家等33个教育系列、106个教育方案,累计开展教育活动4000多场次,影响受众超过百万人次,有力引导公众走进自然,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结。湿地还通过创建“自然梦想家”“自然艺术季”等大型品牌活动,以“国际湿地日”“爱鸟周”“国际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生物多样性日”为主题开展多场公益教育,得到广泛赞誉。

此外,将生态保护融合科普教育的管理理念还体现在华侨城湿地管理的各个方面。例如湿地的“零废弃”项目,坚持“一沙一土不外运”原则,用清理的外来植物和损坏的地砖修建湿地自然步道“零之路”;倡导“无痕湿地”,撤除园区垃圾桶,引导访客尽量不产生垃圾等等,多措并举传递“零废弃”的环保理念。

坚持绿色发展,让经营可持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华侨城集团在全国项目开发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致力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脉、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美丽图景,通过发展绿色施工、绿色建筑、绿色物业、绿色办公、绿色文化等,将环保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坚持走可持续经营发展之路。

打造生态友好型文旅项目。坚持“传统文化 旅游 生态”的保护模式,在华侨城文化旅游及新型城镇化项目开发中,依托当地特色自然生态环境,采取生态友好方式进行保护开发,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例如旗下深圳光明小镇占地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超过3平方公里土地是需要保护的基本农田,华侨城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以独特的田园生态资源为特色,着力打造新型城镇化的珠三角样本;深圳甘坑客家小镇以“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伦理观”为原则建设小凉帽农场,对原有社区垃圾场进行环境改造,投入近700万元种植苗木,通过复绿地块、清理垃圾、改良土壤、修造人工湖,使垃圾场变成拥有完整生态链的城市农场。

深圳光明小镇大顶岭绿道

在城市建设项目中,华侨城集团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利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例如旗下重庆华侨城致力将4平方公里规划区域打造成全国性海绵城市示范区的延伸和重庆两江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展示区,全面塑造大型综合开发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顺德欢乐海岸plus利用海绵城市技术将项目地块内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后作为景观用水、绿化浇灌用水等,有效降低新鲜水耗,项目每年可节约用水6万立方米。

践行低碳运营,推动降本增效。华侨城集团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多措并举抓好环境管理,各主营业务板块持续开展设施设备的节能技术改造,不断应用新的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例如旗下康佳集团持续对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经过两年综合改造,空压机设备每年可节约电费20余万元,天然气锅炉改造提升生产效率5%,废品率可下降50%;各地欢乐谷园区照明灯采用低耗能的led光源并安装时控器,减少用电浪费;根据旅游淡旺季适当调整园区大型游乐设备和项目的开放时间,有效降低了能源损耗。

oct-loft公共艺术展志愿者正在对收集到的余物进行整理

传播绿色文化,共建生态家园。作为文化央企,华侨城集团还充分发挥自身文化阵地优势,将环保与城市文化发展相结合,把环保理念带入城市发展,融入城市生活。例如旗下郑州华侨城开展“守护地球”计划、垃圾分类街头快闪等环保活动,向市民传递绿色环保理念;成都华侨城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分队参与“情系雷锋月、植树正当时”活动,助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开展“余物变身计划”oct-loft公共艺术展,邀请参与者收集和记录自己每周产生的垃圾量,引发人们对自我意识存在的状态、日常消费行为与余物处理进行深入思考,透过可持续的艺术社会实践,重新延续物的价值,并探讨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开展“失衡——生态·艺术·环境”环保艺术展,呼吁社会公众关注生态状况和生存环境,共建美丽生态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在于年复一年的坚持,将生态环保和自然教育的触角深入每一个家庭、每一颗心灵。华侨城集团将一如既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以实际行动不断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纵深,为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贡献更丰富的华侨城思路和实践。

点击图片 直达专题

b体育官网的版权所有© 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10121号-1

technical supported by:北京华瑞天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